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1010517生活課程高雄市團參訪實況

地點:高雄市信義國小
時間:100/05/17
IMG_0762

IMG_0776

故事徵文佳作-圳堵國小賴雅莉國小生活課程教學心得


邁向第二年的生活課程教學,心中無限感慨。剛開始是臨陣磨槍,自我進修準備教學,跌跌撞撞過了一學期,後來在寒假才參加過生活課程的研習。得知原本92年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中,國小低年級的「生活課程」,是由「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這三個領域所組成的。97課綱微調,新的「生活課程」不再是拼湊組合的,而是獨立、完整的「生活課程能力指標」100學年度正式開始,就是97課綱微調的實施。這代表教材會有很大的改變,但很顯然地,大部分老師都沒察覺其中的變化。說老實話,因為很多老師在研讀教學指引中,都專注於如何將學習內容化繁為簡,達到學生學習需求,以達成教學目標,但很少去研究能力指標的問題。就像是努力煮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但不知菜餚其中的營養成分。假設我們都依賴超市準備好的加工食品來應付做菜的麻煩,日子一長,人吃多了就容易有副作用。所以教師只是依賴生活課程出版社提供的各式各樣教案、教具、教學媒體,就失去了生活課程的理念,很難將實際生活情境導入學習活動中。
教學經驗中,一年級生活課程裡,「打電話」的主題很簡單,小朋友利用紙杯製作小話筒,完成後和同學互相進行打電話時的對話。但在活動進行前,應有適當的引導思考活動。因此可將全班學生小組分配,進行合作學習討論,利用概念樹狀圖的方式,讓學生組織打電話的各種概念,如:打電話的禮貌、什麼時候打電話、電話的種類、緊急狀況的電話、記住電話的方法……等。有了基本的主題概念,教師可利用話筒傳聲小組競爭遊戲來結合主題,出題時盡量配合學生討論出來的知識概念,從遊戲中學習到正確打電話,融入情境化的學習,才是學習生活能力的方式。也因此在課後請每個學生做一件簡單的回家作業,自己親自打電話問候親戚朋友,並將對話簡單記錄下來,並請家長共同參與協助完成。整個主題活動的完成,以學生為主體,加入概念圖知識統整,導入生活情境中學習,雖然進行方式簡單,但總會碰到許多意外的插曲和難題,如話筒弄壞了、家長沒空協助、學生無法討論出概念、小組同學吵架……等。雖然如此,大部分學生漸漸改變了,平常說話都比較會用請、謝謝、對不起,也願意主動和人打招呼,彼此也會以口語互相關心,有這樣的成果是沒意料到的,真是令人欣慰。
而生活領域學習評量的部分,更是令老師頭疼的一大項目。出版商提供的制式化考卷和題庫不可完全依賴,教師要因應學生學習情形,將試題適當調整,如大量以圖片輔助文字的方式出題。而考卷和題庫只是在測驗學生的知識記憶理解能力,並不能完全評量出學生的習慣、態度和技能,況且「藝術與人文」的教學內容實在不適合紙筆測驗。因此,除了紙筆測驗外,教室觀察、口試、實作、小組或個人表演及演唱、作業、創作和欣、賞課外學習記錄、學習單就是我平常會運用的低年級學生生活領域學習評量方式。
生活課程強調的是學習者能否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我希望學生能從生活中體驗到如何與人融洽相處,如何觀察瞭解事物的真相,如何感受到和諧、韻律、節奏之美,也藉由這些學習使學生能充分的、適度的表達自己,更有能力適當地去處理自己的生活事件,進行有意義的生活,進而學習思考與創新能力。而教師必須跟上教育的趨勢,對自我教學有所覺知、省思,改善自我教學,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故事徵文佳作育英國小陳慧真我的玉米寶寶


邁向第二年的生活課程教學,心中無限感慨。剛開始是臨陣磨槍,自我進修準備教學,跌跌撞撞過了一學期,後來在寒假才參加過生活課程的研習。得知原本92年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中,國小低年級的「生活課程」,是由「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這三個領域所組成的。97課綱微調,新的「生活課程」不再是拼湊組合的,而是獨立、完整的「生活課程能力指標」100學年度正式開始,就是97課綱微調的實施。這代表教材會有很大的改變,但很顯然地,大部分老師都沒察覺其中的變化。說老實話,因為很多老師在研讀教學指引中,都專注於如何將學習內容化繁為簡,達到學生學習需求,以達成教學目標,但很少去研究能力指標的問題。就像是努力煮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但不知菜餚其中的營養成分。假設我們都依賴超市準備好的加工食品來應付做菜的麻煩,日子一長,人吃多了就容易有副作用。所以教師只是依賴生活課程出版社提供的各式各樣教案、教具、教學媒體,就失去了生活課程的理念,很難將實際生活情境導入學習活動中。
教學經驗中,一年級生活課程裡,「打電話」的主題很簡單,小朋友利用紙杯製作小話筒,完成後和同學互相進行打電話時的對話。但在活動進行前,應有適當的引導思考活動。因此可將全班學生小組分配,進行合作學習討論,利用概念樹狀圖的方式,讓學生組織打電話的各種概念,如:打電話的禮貌、什麼時候打電話、電話的種類、緊急狀況的電話、記住電話的方法……等。有了基本的主題概念,教師可利用話筒傳聲小組競爭遊戲來結合主題,出題時盡量配合學生討論出來的知識概念,從遊戲中學習到正確打電話,融入情境化的學習,才是學習生活能力的方式。也因此在課後請每個學生做一件簡單的回家作業,自己親自打電話問候親戚朋友,並將對話簡單記錄下來,並請家長共同參與協助完成。整個主題活動的完成,以學生為主體,加入概念圖知識統整,導入生活情境中學習,雖然進行方式簡單,但總會碰到許多意外的插曲和難題,如話筒弄壞了、家長沒空協助、學生無法討論出概念、小組同學吵架……等。雖然如此,大部分學生漸漸改變了,平常說話都比較會用請、謝謝、對不起,也願意主動和人打招呼,彼此也會以口語互相關心,有這樣的成果是沒意料到的,真是令人欣慰。
而生活領域學習評量的部分,更是令老師頭疼的一大項目。出版商提供的制式化考卷和題庫不可完全依賴,教師要因應學生學習情形,將試題適當調整,如大量以圖片輔助文字的方式出題。而考卷和題庫只是在測驗學生的知識記憶理解能力,並不能完全評量出學生的習慣、態度和技能,況且「藝術與人文」的教學內容實在不適合紙筆測驗。因此,除了紙筆測驗外,教室觀察、口試、實作、小組或個人表演及演唱、作業、創作和欣、賞課外學習記錄、學習單就是我平常會運用的低年級學生生活領域學習評量方式。
生活課程強調的是學習者能否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我希望學生能從生活中體驗到如何與人融洽相處,如何觀察瞭解事物的真相,如何感受到和諧、韻律、節奏之美,也藉由這些學習使學生能充分的、適度的表達自己,更有能力適當地去處理自己的生活事件,進行有意義的生活,進而學習思考與創新能力。而教師必須跟上教育的趨勢,對自我教學有所覺知、省思,改善自我教學,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故事徵文優選-大甲國小讓孩子體驗生活而學得生活


 「喔~~原來綠豆長這樣呀!」聽到奇奇的驚呼,我轉頭一問:「拜託,難道你沒喝過綠豆湯嗎?」「有呀!但是我以為它是白色的。」「你錯啦!看仔細喔!綠豆……」是的,上生活課,我時常與小朋友出現這樣的有趣對話。
    在我初接低年級導師時,面對生活課最困擾我的問題就是如此簡單的內容需要教嗎?從「認識校園」到「過新年」,在我眼裡看來都是如此淺顯的生活常識。直到真正進行教學,孩子對於我認為理以所當然的知識是茫然地回應,我才發現自己真是大錯特錯,我不該過度以大人的認知來看待孩子的學習。
    教學多年後我發現,面對生活課程的教材,教學時不要高估孩子的生活知識與能力,需要釐清許多他們生活認知上錯誤的觀念,並營造更多機會,讓孩子親手操作與實驗,以最真實的體驗活動來獲得「帶的走」的知識與技能;不過,也不要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孩子就如海綿一般,不斷地吸取知識泉源,教學內容可以依據孩子們的程度適時的加深與加廣,以提高學習興趣與層次。
    Giroux說過:「教師是轉化的知識份子」。是的,老師似乎擁有神奇的魔力,將死板的知識製造出更多驚奇讓孩子更樂於學習。童年的時光寶貴又短暫,在家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校是二十七位孩子媽媽的我,面對這群孩子們,我覺得讓孩子「玩的安全」與「學的快樂」最為重要。生活課程的內容只要扣緊這兩大原則,便能游刃有餘。「操作性」的內容以安全為前提,像參觀、做小實驗、觀察、勞作、律動……等等。例如勞作品的製作,帶領孩子進入美的饗宴,由作品的完成更可充分獲得成就感。但是製作的過程存在些許的危險性,例如剪刀與刀子的使用,老師需事先叮嚀與指導正確的使用方法,以減低意外的產生。此外,「知識性」的教授加入遊戲的元素,便可提高許多學習的興致。例如在「接觸大自然」單元中,老師帶領孩子參觀校園植物時,便可以一邊拍照,而照片有時是整棵大樹,有時是植物某部位的特寫,參觀完後再將照片由投影的方式在課堂上讓孩子搶答,不但可以提高學習興致,更能達到復習的效果。
    而生活課程活潑與多元的內涵更可以結合其他的教學方式,或是將學習內容加深加廣,提升學習層次。例如「我們的社區」單元繪製社區地圖的部分,可以採「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小組作品,由小組討論、發表想法、意見修正彙整、作品製作、作品展示、小組評比、彼此回饋,一連串的學習活動讓孩子不知不覺學習與人共事的態度與方法,由彼此磨合漸而增進同儕間的情誼。進階活動更可安排社區參觀,讓孩子了解切身周遭環境的機構與服務的人,親眼目睹這群叔叔阿姨們忙碌的模樣,由此體會他們的付出與辛勞。不管是警察局、郵局、衛生所的參訪,使孩子對社區機關不再陌生;或是藉由農會的安排使孩子小試農忙的事物,而了解一絲一縷當知得來不易,這些使孩子獲益匪淺的體驗都是引發情意層次最佳學習的教材。但是參觀時的規矩與行走時的安全,老師就須行前提醒與規範,更可以演練、模擬的方式以減低任何危險發生。
    所以從低年級安排生活課程,著實重要,其目的是讓孩子有機會「體驗生活」進而「學得生活」。「生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藉由老師的帶領下,由課堂學習過程的摸索,我想生活會變得自然而不再是一件難事,任何課程中的經驗與認知澄清,都是訂定往後孩子生活最佳態度與形成良好習慣的契機。
    雖然下課後一群小孩在住家附近抓小蟲子、跳格子,盡情享受生活的歡樂情景不再;而下課後一群孩子被娃娃車接送到安親班寫功課、測驗卷,面容憔悴與嚴肅的無趣生活卻是目前最寫實的寫照。面對此景,老師的重責大任就是讓孩子重拾生活中的意義與樂趣,我想,從低年級開始紮根,發揮生活的價值並讓孩子自發的學習,而學會經營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成功的生活課程與教學。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教案競賽-「小小農夫菜菜子保母」導讀與建議


 雖然案例敘述較為單薄,不過從教師在案例發表會上的陳述,可以了解教師關注孩子的舊經驗,並讓孩子選擇自己欲栽種的植物,親自動手翻土布置菜圃,老師試圖詮釋課綱中「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精神值得讚許。
由於課程目前還在進行中,建議教師的引導性問題應植基於孩子行動中所透露的訊息,減少成人觀點,如:翻土的感覺、猜猜哪一樣菜的種子等問答活動,轉而多給孩子機會利用各種表徵方法陳述自己的發現和想法,帶領孩子一起討論、一起做決定,讓種植變成對孩子而言是有意義的活動,「意義」不是老師強加的,也不是單一的、絕對的,而是孩子自己賦予的,如此,孩子行動的興趣將自然興起,老師不必急著拋出問題,孩子就會因為照顧植物產生許多疑惑和需要面對的困境。
孩子若能在課程發展時產生問題意識,課程就成功了一半,它能引發孩子更多探索與體驗的機會,過程中可能導致問題的產生,並進而尋求解決的方法,這些方法可能是訪問他人、觀察別人的行為或是查閱資料等,重點在於讓孩子慢慢形成主動學習的精神和態度,並於脈絡裡顯見,對孩子而言此過程無論結果如何都將別具意義和成就感。看見孩子,教師將能看見課程發展的方向,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教案徵選-米食饗宴導讀與建議


 「米食饗宴」教學案例中,教師精心規畫在地化素材,以協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經濟作物和愛惜資源的態度,案例中包含了「米的一生」、「稻草人」、「生米煮成熟飯」和「米製品大集合」四個活動。若從生活課程一百年實施課綱之精神來觀看此案例,建議活動鋪陳可以減少知識性的灌輸,協助孩子以實際行動探索四周經濟作物,觀察其變化,表達個體感受和想法,教師不應操之過急,探索與體驗的過程中,孩子因長期與事務沉浸在一起,不僅情感有所昇華,加上低年級孩子天生的好奇等學習特性,必定會興起許多問題意識,有的是孩子藉由言語表達,有的是孩子透過實際行動等行為表徵呈現出來,老師需細細觀察孩子,並促成同儕間的經驗對話和溝通,以了解孩子的所見所聞,作為課程引導的主軸,如此亦體現生活課程「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主要精神。
當孩子在這樣一個有意義的課程脈絡裡悠遊時,對土地的關懷一定能深植其心,興起愛護之情,此時若結合稻草人、四周生物與作物的關係,可使案例更形完整,孩子不僅能自我建構稻草人的代表性意義,甚至有另一番創造性保護作物的具體行動,倘徉於田間,展現心底深處的情感怎麼保護稻米?或從稻草人的立場想像田野風光和其間神妙真摯的守候,開啟多元學習的契機,而不會把學習只侷限於稻米、稻草人,孩子學習的面向會因為這些關心的事物而開展出去,使生活變成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統整課程。
最後,享用美食是孩子珍視粒粒皆辛苦的最終行為表現,案例裡認識化學變化或是飢餓三十等,超越真實情境的知識和道德灌輸可以省略,這些孩子已經在探索與體驗歷程裡,形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其中的辛勞,真正細心和充滿喜樂的米食品嘗,才是最實在的體會。
生活課程的能力培養就是如此細緻,凸顯兒童學習最真實的樣貌,唯有孩子和人事物親密的接觸,能力的提升才可能因為孩子自身興起的學習動機而被看見,教師角色是要製造機會、把握機會和鼓勵、支持孩子不斷嘗試,給予學習鷹架和正向的回饋。

教案競賽-「大樹」導讀與建議


環保的議題要帶給孩子是永遠不嫌早的,因為,觀念的深根當然是越早越好,只是,要如何讓這樣的議題是從孩子的生活中發展出來的呢?唯有透過設計讓孩子去親近他,去思考他才有機會。此課程設計者試圖利用孩子周邊的大樹提醒孩子愛地球的重要性,從認識樹、接近樹、種一棵樹到守護大樹,目的就是要孩子從微小的地方去感受、去實踐,相信,藉由老師的引導,孩子的心中勢必會有一顆小小的愛護自然的種子被種下。
    只是在課程的操作上,建議老師將原先規畫的活動做一些調整:一開始不妨就直接帶孩子到校園的大樹下玩遊戲、撿拾樹葉和果子,回到教室後再和孩子就樹葉及果子的部分分別做後續的討論與延伸,葉子的部分即可進行老師原先設計的葉形陶盤創作與堆肥活動,而種子的部分則進行種植活動,在這三個活動間最重要的是讓老師和孩子一起去討論,孩子必須藉由討論的過程去思考樹和我們生活的相關,而不是只是讓孩子單純進行活動,如此才能讓課程的意義進入孩子的心中。另外一開始向孩子介紹大樹的樹名的部分建議刪掉,對孩子而言,能正確觀察樹的特徵比記住樹名更重要。
    另外,繪本的使用也是一個重點,老師不妨設計一個圖書角,蒐集相關的圖書、繪本或短文,讓孩子在活動的過程中隨時有機會去翻閱,遇到孩子有興趣的話題則可以再多做延伸。經由活動、討論與閱讀等不同進行方式的激盪,相信孩子的情意和態度一定會有改變的,而環保的情意也才能被醞釀與發酵。

教案競賽-「歡樂的聚會」導讀與建議


這是一個相當豐富的課程設計,老師精心設計了各種活動來吸引孩子的學習動機,從一開始的繪本引入到最後的模擬表演,孩子可以不斷的在相同的主題上作探討和嚐試,素材與媒介的使用也相當的多元,有繪本的PPT,有廣播劇,有音樂表演和欣賞,最後還讓學生親自動手填寫評分表,這些經驗對孩子而言應該都是新鮮而且有趣的。只是在課程設計時有一些小地方建議老師們做一些調整。例如讓孩子模擬家庭招待客人而分成三組進行活動的部分,如果能改成班與班,甚至於是二年級大哥哥大姐姐對一年級的邀約與招待,相信課程會更貼近孩子的生活,孩子在進行活動時會更自然而不需要「裝模作樣」。再則若是老師還是要依原課程設計進行模擬家庭招待客人的方式進行分組演出,則評分表的部分建議讓孩子自己去討論評分的項目與內容,因為這些評分的內容正是這個課程的關鍵,可以讓孩子對於整個招待客人的注意事項與準備工作有一個更完整的全貌,而這樣的過程也才能讓孩子長出真正的能力。
    本教案最重要的部分是老師所書寫的教學反省,裡面呈現了這個課程活動設計時會發生的衝突點與障礙點,這些關鍵點正是老師可以去思考教學活動設計時該做調整的部分,故想參考此教案做自己課程設計的老師不妨在這個部份做進一步思考,從而進行修正與調整,再搭配原教案老師提供的素材或點子,相信會設計出更流暢更適合學生的課程。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屯區領域召集人會議

地點:長億國小
時間:5/23下午2:00
請屯區各校生活課程小組召集人至長億國小參加研習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故事徵文優選東勢國小陳惠琳-有趣的生活課程


 「生活課程」幾乎是每位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因為課程中有許多可以動手操作的、遊戲的、繪畫的、走出教室外去探索的、觀察的……,內容豐富且多樣性,在上「生活課程」時常會因學生的好奇與興趣而誘發一些教學靈感,學生興味越濃厚,就會讓自己的教學動力越強。
    民國98年擔任二年級導師,二下的生活課程第三單元『感恩與祈福』介紹了「常見的民俗活動」、「熱鬧的慶典」以及「祈福活動真精采」。其中,我們班上的小朋友對於原住民的一些服飾、活動因為陌生而特別感興趣,很多小朋友看完圖片及影片都說原住民的服裝真漂亮,由於同學們興趣濃厚,我認為可以延伸課程,便提議説「那,我們也自己也來模仿原住民做做頭飾及衣服,好不好?」同學們都熱烈回應「好」。
    於是,我們分成「勇士」和「美女」兩組,利用厚紙板先剪出頭套的雛形和小型垃圾袋先剪出一件背心的形式,再各自利用家中收集的一些小飾物及色紙剪「連續圖案」來裝飾頭套、衣服。在製作過程中小朋友們都興致勃勃、也很用心,而且還會收集相關資料,他們會交流自己剪的「連續圖案」或窗花,或者將其成功經驗敎給其他同學,在黏貼裝飾服裝時,因為較不好操作,他們還會兩兩互助合作、相互幫忙,在裝飾頭套時也會交換自己收集的小飾物,讓自己的頭飾更豐富…… , 終於,在大家認真的付出下,美麗的頭套及背心完成了!大家都好開心、好有成就感喔!

    「生活課程」幾乎是每位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因為課程中有許多可以動手操作的、遊戲的、繪畫的、走出教室外去探索的、觀察的……,內容豐富且多樣性,在上「生活課程」時常會因學生的好奇與興趣而誘發一些教學靈感,學生興味越濃厚,就會讓自己的教學動力越強。
    民國98年擔任二年級導師,二下的生活課程第三單元『感恩與祈福』介紹了「常見的民俗活動」、「熱鬧的慶典」以及「祈福活動真精采」。其中,我們班上的小朋友對於原住民的一些服飾、活動因為陌生而特別感興趣,很多小朋友看完圖片及影片都說原住民的服裝真漂亮,由於同學們興趣濃厚,我認為可以延伸課程,便提議説「那,我們也自己也來模仿原住民做做頭飾及衣服,好不好?」同學們都熱烈回應「好」。
    於是,我們分成「勇士」和「美女」兩組,利用厚紙板先剪出頭套的雛形和小型垃圾袋先剪出一件背心的形式,再各自利用家中收集的一些小飾物及色紙剪「連續圖案」來裝飾頭套、衣服。在製作過程中小朋友們都興致勃勃、也很用心,而且還會收集相關資料,他們會交流自己剪的「連續圖案」或窗花,或者將其成功經驗敎給其他同學,在黏貼裝飾服裝時,因為較不好操作,他們還會兩兩互助合作、相互幫忙,在裝飾頭套時也會交換自己收集的小飾物,讓自己的頭飾更豐富…… , 終於,在大家認真的付出下,美麗的頭套及背心完成了!大家都好開心、好有成就感喔!

       由於經過大家辛苦、認真的製作,如果只是這樣就結束似乎太可惜了,所以,我便再延伸設計了『拍照活動』、『走秀活動』及『原住民舞蹈』表演。
    走秀當天,我先架設好攝影機,播放著原住民的音樂當背景音樂,然後,同學們都穿戴上自製的頭飾及服裝,有些同學像個小小模特兒般台風穩健的走在鏡頭前,擺出各式的pose,秀出自己認真製作的美麗頭套及背心;有些同學則過度緊張、同手同腳甚至連自己設計好的pose都忽然不知怎麼擺?雖然如此,『走秀活動』還是順利結束了。
    後來,我們還花了一些時間學習幾個簡單的舞步,配上原住民風格的音樂「豐收舞曲」,每次練習大家都興致高昂、認真配合,當所有的事前練習準備就緒後,我們再次「披掛上陣」,穿戴妥當,彷若原住民般在教室裏踩踏愉快的舞步、高聲歡唱「豐收舞曲」。我把同學們的所有表演成果用相機、攝影機錄製下來,放在我們的班級網頁上供同學們及家長們觀賞,再回顧時,看到自己和同學的演出有的精采完美、有的逗趣好玩,大家都有不錯的反應。
    這一連串的課程下來,讓我發覺到同學們的能力不斷的在進步,他們懂得欣賞、懂得互助合作、懂得觀摩學習、懂得分享…… , 孩子的能力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學習累積下來的,這樣的有趣的生活課程讓我與孩子們都「樂在其中」。

    由於經過大家辛苦、認真的製作,如果只是這樣就結束似乎太可惜了,所以,我便再延伸設計了『拍照活動』、『走秀活動』及『原住民舞蹈』表演。
    走秀當天,我先架設好攝影機,播放著原住民的音樂當背景音樂,然後,同學們都穿戴上自製的頭飾及服裝,有些同學像個小小模特兒般台風穩健的走在鏡頭前,擺出各式的pose,秀出自己認真製作的美麗頭套及背心;有些同學則過度緊張、同手同腳甚至連自己設計好的pose都忽然不知怎麼擺?雖然如此,『走秀活動』還是順利結束了。
    後來,我們還花了一些時間學習幾個簡單的舞步,配上原住民風格的音樂「豐收舞曲」,每次練習大家都興致高昂、認真配合,當所有的事前練習準備就緒後,我們再次「披掛上陣」,穿戴妥當,彷若原住民般在教室裏踩踏愉快的舞步、高聲歡唱「豐收舞曲」。我把同學們的所有表演成果用相機、攝影機錄製下來,放在我們的班級網頁上供同學們及家長們觀賞,再回顧時,看到自己和同學的演出有的精采完美、有的逗趣好玩,大家都有不錯的反應。
    這一連串的課程下來,讓我發覺到同學們的能力不斷的在進步,他們懂得欣賞、懂得互助合作、懂得觀摩學習、懂得分享…… , 孩子的能力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學習累積下來的,這樣的有趣的生活課程讓我與孩子們都「樂在其中」。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教案競賽-「中科商圈趴趴走~認識社區」導讀與建議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只是一個人在執教,而是整個環境一起進行教育這件事。」國安國小就是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緊鄰學校的中科商圈,以及願意帶著孩子深入認識學校社區與環境的老師,才能成就這個教學方案。
老師非常用心的做了許多事前的準備,讓孩子們可以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在這個方案中,老師也結合了其他的領域,例如生活中能夠應用的數學及健康與體育的概念,以科技整合的概念進行教學。而且老師以歷程性的評量方式,瞭解孩子們的學習情形,同時以學習單和開放性的圖畫日記掌握每個孩子的思考模式,這部分很值得其他老師作為學習觀摩的方式。
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為學習主體的一個課程,因此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時,應該將以兒童的需要當作主要的考量;本方案教學在活動設計與教學第一及第二頁中,若能考慮到孩子的需要作為課程的起點,將會變的不一樣。例如活動的開始可以將瞭解孩子對社區的印象是什麼,從孩子的有先出發,接下來讓孩子透過敦親睦鄰我最行拜訪商家,從體驗開始,回來進行心的記憶的分享,理解與發現社區的特色和好奇之處,再次以孩子的需要進行第二次的體驗,整理自己對社區的印象,最後形成孩子自己的社區印象。
    課堂上正在發生的事實不會只有單一的途徑輸入,透過師生、生生共同討論對話,教室的情景已然改變,學生可以成為知識的擁有者,教師也可以透過與學生互動之間再獲得夠貼近兒童學習的方式,而且經由這樣不同且多元的對話和討論,開啟雙方對知識建構的視野,孩子要自己認為學習是對自己有意義且好玩的、教師要自我體會教學的學習主人是孩子,這樣才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101年生活課程輔導小組外埠參訪計畫


101年度臺中市國民教育輔導團生活課程輔導小組
辦理教育部精進教學計畫-子計畫二
教學策略與學生能力展現工作坊~外埠參訪實施計畫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生活課程教學故事徵文競賽 導讀與建議


楊茂秀(2001)認為「故事就是一種整理自己經驗的模式」。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故事,每個人的故事都不盡相同;有的人故事長,有的故事短,有些故事有頭有尾,發展完整;還有故事有頭無尾或是無頭無尾…但是,不論故事如何,只要認真把自己的故事說給別人聽,或認真聽人家說故事,人與人之間,都容易理解多了。於是,我們只要認真的說起我們的故事,一定就能經由故事喚起經驗,就像范信賢曾說過經由故事,我們可以通往這個廣大的世界,而故事就不只是故事而已!
在故事中總有一個時間軸或主題牽引著讀者,我們跟尋著作者去再次理解我們到底在思考什麼?所以在故事裡面需要有一些真實發生的生命經驗來召喚閱讀者,這些真實發生的生命經驗對我們教師而言可以是真實教學的點滴記錄、可以是自己內心中從不公開的真實聲音、也可以是那個黑色箱子中的默會語言…在這裡,我們將那些生活中發生的真實透過故事說出來,然後從真實中呈現我們背後思考的價值;若說那些隱含在背後的價值是故事的鷹架的話,而那些真實的點滴就是將鷹架填實的故事情節中的果與肉。
Peshkin:「藉著主觀性,我說我所感動的故事。祛除主觀性,我並不是變成一個價值中立的參與者,而是一個腦袋空空的人。」作者不去想任何的評論,而是任由心中所想將生活中的點滴寫下來,真實而細緻的去說。於是就像『尋找幸運草』中,孩子們在閱讀的表現是為了等待著老師說可以出去尋找幸運草的心情,以及發現幸運草怎麼那麼小與大喊我有六個愛心的興奮;也像『豆子與孩子』中,孩子擔心放假時豆子沒人照顧、豆子被人故意踩死、破壞時的生氣與難過;跟著孩子種豆的心情、跟著老師的想法一起高低起伏;還有『米食饗宴樂陶陶』中,老師們用慎重的心情來辦桌、孩子們的期待與捧場,從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生活的意義和包容,這些都成為教學生活中重要的場景。我們透過文字的凝結,一而再再而三的感受那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親密感。葉麗莉的「希世之聲-:閱讀是作者與讀者將自身展示在作品之前,在相對之際理解了原本陌生的自己。
寫故事需要一些情境、就像高更一樣:我在初夜時分寫信。大溪地夜晚的寧靜這樣獨特。只有這裡可以這麼寂靜,鳥的叫聲也不會打擾這寂靜,四處掉下的枯葉的聲音也不喧囂。像是心裡顫動的細微的聲音。有了這樣的心情、也有我們獨天得厚的教學環境,身為老師的我們一定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可以書寫,說故事的人愈多,才能吸引更多愛聽故事的人;而透過大家的故事,我們才有更理解彼此的機會。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教案設計-第三名豐田國小

教案設計者:張瀞方、卓秋姈、謝月桂、陳美卉

教學設計-第三名東光國小

生活課程之實施,不僅應落實生活課程的指標,同時透過對生活週遭環境議題之親身接觸、觀察及體驗,才能產生對環境的尊重及珍惜,教學活動設計盡量以「親身經驗」,「由做中學習」的教學原理加以設計,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從做中學習了解周遭環境覺知能力,透過執行「社區環境觀察體驗」,展開社區環境觀察活動,深入體驗與了解社區環境,並藉由社區環境的探討,及社區環境保護行動計劃的擬定與實踐,讓學生有辨識及研究環境的能力,並且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從實踐中培養環境保護行動的情操與技能。


教案內容 詳閱https://sites.google.com/a/tc.edu.tw/life/home/100/101nian-jing-jin-ji-hua
教案設計者:張淑冠老師、胡世芳老師、黃郁芳老師、吳文賢老師

教學設計-第三名國安國小


教案內容詳閱   https://sites.google.com/a/tc.edu.tw/life/home/100/101nian-jing-jin-ji-hua
教學設計者:謝金蓉老師、陳美玲老師、陳昭吟老師、陳冠秀老師

教學設計-第一名龍峰國小


教學內容詳閱https://sites.google.com/a/tc.edu.tw/life/home/100/101nian-jing-jin-ji-hua
教學設計者:邱淑娟老師、林祈彤老師、鍾素碧老師、王淑儀老師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教學設計-第二名七星國小


第一節:認識自己的菜圃~農夫發想始!!
第二節:農夫除草記~菜園大發現
第三節: 灑下希望的種子~種下菜菜子!!
第四節: 菜菜保母勤記錄
第五、六節: 菜菜的話

教學設計者:袁小晴組長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教案設計佳作-外埔國小大樹

教學設計者:成梅麗老師、李慧敏老師、蔡惠珍老師、吳麗惠老師

教案設計-佳作育英國小

教案內容詳閱:https://sites.google.com/a/tc.edu.tw/life/home/100/101nian-jing-jin-ji-hua
教學設計者:張杏妃老師、陳慧眞老師、樊犁源組長、李如卿組長

教案設計-佳作社口國小

教案內容請詳閱https://sites.google.com/a/tc.edu.tw/life/home/100/101nian-jing-jin-ji-hua
教學設計者陳美君老師、鐘淑娥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