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教案徵選-米食饗宴導讀與建議


 「米食饗宴」教學案例中,教師精心規畫在地化素材,以協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經濟作物和愛惜資源的態度,案例中包含了「米的一生」、「稻草人」、「生米煮成熟飯」和「米製品大集合」四個活動。若從生活課程一百年實施課綱之精神來觀看此案例,建議活動鋪陳可以減少知識性的灌輸,協助孩子以實際行動探索四周經濟作物,觀察其變化,表達個體感受和想法,教師不應操之過急,探索與體驗的過程中,孩子因長期與事務沉浸在一起,不僅情感有所昇華,加上低年級孩子天生的好奇等學習特性,必定會興起許多問題意識,有的是孩子藉由言語表達,有的是孩子透過實際行動等行為表徵呈現出來,老師需細細觀察孩子,並促成同儕間的經驗對話和溝通,以了解孩子的所見所聞,作為課程引導的主軸,如此亦體現生活課程「學生為學習主體」的主要精神。
當孩子在這樣一個有意義的課程脈絡裡悠遊時,對土地的關懷一定能深植其心,興起愛護之情,此時若結合稻草人、四周生物與作物的關係,可使案例更形完整,孩子不僅能自我建構稻草人的代表性意義,甚至有另一番創造性保護作物的具體行動,倘徉於田間,展現心底深處的情感怎麼保護稻米?或從稻草人的立場想像田野風光和其間神妙真摯的守候,開啟多元學習的契機,而不會把學習只侷限於稻米、稻草人,孩子學習的面向會因為這些關心的事物而開展出去,使生活變成一個以孩子為中心的統整課程。
最後,享用美食是孩子珍視粒粒皆辛苦的最終行為表現,案例裡認識化學變化或是飢餓三十等,超越真實情境的知識和道德灌輸可以省略,這些孩子已經在探索與體驗歷程裡,形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其中的辛勞,真正細心和充滿喜樂的米食品嘗,才是最實在的體會。
生活課程的能力培養就是如此細緻,凸顯兒童學習最真實的樣貌,唯有孩子和人事物親密的接觸,能力的提升才可能因為孩子自身興起的學習動機而被看見,教師角色是要製造機會、把握機會和鼓勵、支持孩子不斷嘗試,給予學習鷹架和正向的回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