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學習共同體的力量

      兒童從生活中展開學習,他們在生活中遊戲探索  觀察, 進而認識了世界, 與周遭的人事物互動,學習做事的方法並提升美感經驗,在生活中學習經營自己的生活。
     老師在帶領孩子發現與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學習、思考、表達」是常見的一個教學模式。在這個模式當中, 學習共同體利用空間與文化的力量是可以融入其中的, 幾個觀點供教師參考  試試看    <以下摘自秀山國小林文生校長  空間與文化的力量  1031014輔導員進階班研習講義>  

 靜的力量~
      佐藤學對台灣學校的第一印象,就是學校太吵了。台灣學校的老師都會自配 
    功能強大的麥克 風,這在日本是被禁止的;連老師上體育課用哨子,也是
    被禁止的,因為這兩項工具都會造成學 生的聽力受損。學校為什麼要很安
    靜,根據佐藤學教授的研究,只有在非常安靜的狀態,學生才 可以進行深
    度思考。我在學校提倡上課停止使用麥克風(如果一定要使用,也以隔壁班
    聽不到為 原則),第一天就有八成的教師響應,原來他們本來就不想用麥克
    風,只是有老師用麥克風,就  逼使每一個老師都要使用,因為不使用麥克
    風,在教室內就聽不見彼此講話的聲音。想要實踐學 習共同體,首先讓學
    校靜下來吧!越安靜越好。

  身體的力量
    老師經常或蹲下來,很靠近學生,感覺只要學生有問題  , 老師就會出現在他
    身邊。同時,老師眼睛的高度與學生同高, ,體會學生在這個視覺高度所看的
    教室景象,形成正向的師生關係,教師的身體語言會透露對學生的基本假定,
    因此躬身趨向學生的老師,是積極主動型, 願意傾聽學生發言也關心學生的
    感受
三:空間的力量
    將班級排成ㄇ字型,越純熟的班級, 中間空出來的空間越小,代表這個班級的
    的氣氛越寧靜, 學生的學習不會造成彼此間的干擾。在討論對話的時候 ,
   會注意傾聽的文化,從兩兩對話漸漸進行到四四討論。
:引發發表的動力
    一般教師在班上提問,很少學生舉手回答,原因不是學生不想回答,而是老
   師提問之後缺乏等待的時間,也缺乏讓學生討論的時間,更缺乏讓學生討論
   之後紀錄的時間。只要將這三個缺補充起來:候答、討論、紀錄之後發表,
   學生的發表意願就會瞬間加溫,最後鼓勵小組一起發表,就大功告成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