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老師應該要掌握課程進度與課程發展?

作者:原臺中市輔導團 生活課程副召集人 劉智云校長

(一)分類:教的迷思
(二)標題:老師應該要掌握課程進度與課程發展?
(三)領域:生活課程
(四)階段:低年段
(五)內容:
教師教學秉持著既定的目標,今天要教給孩子什麼,就將已經備妥的課程一骨腦的倒給孩子。老師很有責任感的引導著課程的發展和方向。表面上看,這沒什麼不妥,這是按照教學進度,按照課程計畫在教學,應該是最有成效的、最正確的教學方式不是嗎?
實際上,教學是「教與學」雙方面的事情,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應該同時兼顧。教學的目的不就是在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其探討研究的好奇嗎?教學過程中可不可以將某些學生有興趣的好奇的地方多一點停留,多一點探討?教學過程中所引發的探討主題可不可以加入?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教室中的主角是學生,學生才是學習主體。如果生活課程老師能營造出這樣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學習將有大大的助益。舉例來說,老師要教「和風做朋友」(翰林版二下第五單元),其中有「怎樣知道風來了?」,這時老師最好帶孩子做幾個活動,帶到戶外去觀察體驗,引導孩子從生活經驗出發,發現「風在搖動的樹枝上、風在老師飄動的頭髮上、風在飄落的樹葉上、風在飄動的國旗上、颱風在山谷間呼號….」等等,老師應該多多引導,並善用學生的回答做為發展,不要爲了趕時間,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最後是老師自己把好多好多的答案給了學生。
又如另一個活動是「哪些方法可以產生風?」,這些方法要讓學生去想一想,並且親自試試看是否真能產生風。在教學現場,我們也看到老師急急「推銷」給學生好多可以產生風的方法,讓學生「知道」。這樣的教學充其量只是讓孩子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對他們經驗的提升、感官的開發、能力的培養並沒有助益,這應該不是我們生活課程的本意。
再則,如果老師原先設計的是要教學生「做風車」,來體驗風的存在和風的作用;如果學生的意向是做一架風箏來體驗,老師應該可以順著學生的興趣發展教學脈絡,讓課程進行風箏的製作,並安排到戶外放風箏。這樣按照學生的興趣來發展課程,以學生經驗需求為課程發展的主軸,才能讓學生樂在學習、樂在探索、樂在思考、樂在創造。這些就是帶得走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樂於終身學習的孩子。
教師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進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因此,爲了教出有創意的學生,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讓學生樂在學習,讓學生在學校不致浪費生命,老師們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更有使命感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