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教的迷思-社區(鄉土)巡禮,走馬看花?

撰稿:臺中市生活課程輔導團輔導員黃翠琴

一、分類:教的迷思
二、標題:社區(鄉土)巡禮,走馬看花?
三、學習領域:生活課程
四、學習階段別:低年段
五、內容
「認識我們的社區」,就是一定要帶孩子社區逛一圈,走馬看花?逛完了還要做社區模型、認識社區裡為我們服務的人、有哪些商店……?學生學得無趣,老師也教得累。
低年級兒童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在家庭和學校,對於社區則因陌生而充滿了好奇與新鮮感。因此,每一版本的教科書均將「認識我們的社區」納入教材中。然而,教科書的教學活動設計是全國通用的教材,無法針對每個學校、社區特色與學生需求,設計出適合兒童體驗的課程。因此,教師進行教科書轉化,將教科書的內容詳細檢視,重新架構組織這個主題學習活動,加入豐富的在地化素材,將課程設計合乎在地化精神,又能貼近孩子的生活與需求,就更顯得重要了。
善用各方資源,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與方式,帶孩子走進社區,去認識我們生活的地方,覺察社區多采多姿的樣貌。以兒童為主體的教學,可以藉由心智圖的討論方式,讓孩子自己決定課程發展的方向。孩子們最想要了解社區的哪個部份?將之列為踏察的目標,而非是整個社區到處走走看看。
以原住民的部落為例,學生透過拜訪頭目的家,體認到自己部落文化流失的嚴重性,了解自己部落的困境,對自己的部落從而產生更深刻的情感。再以從鄉村部落變遷為高樓林立的社區為例,教學活動可透過老照片帶領孩子穿越時空,從舊影像中看見社區的蛻變,引起孩子探索社區的動機。再藉由實地的社區踏查,孩子們學習到舊味道與新鮮事,將生命力牢牢紮在這塊土地上。
以一個社區裡設有火車站的社區為例,並非一定要安排一次火車之旅,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了解火車站在社區裡所佔有的重要地位以及精神象徵。所有的教學(學習)活動,都應順著孩子們的好奇與需求,在真實脈絡下發展。
生活課程強調在真實情境中,以兒童為主體的教學。孩子在真實脈絡下的學習方式,使生活課程成為孩子與社區建立關係,和生長的環境產生歸屬感的重要媒介。從探索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中再認識社區的面貌,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決定與為社區付出的行動。
生活課程以生活為中心,以兒童為主體,為了達成生活課程的目標,在課程的轉化過程中,教師的自主性更顯重要。尤以在「認識社區」這個單元,教師是否能設計自編的在地化教學設計,更能彰顯出教師的專業。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因著孩子們的發現與需求,不斷的調正與修改,並將之記錄下來,就能實踐生活課程的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