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度回饋問卷中,老師們提出的問題如下:
一、
如何克服學年定期考試筆測驗內容的分歧?(校方與家長對成績的要求,此壓力如何克服?)
二、 上課中的教具太少,出版社現在又不提供較具,上課節數不夠,趕課超累的!!
三、
建議辦在一放暑假就開始,應分區辦(初階)
四、
氣候變遷、自然現象更迭、雨季不來、花沒開、昆蟲沒出現,造成教學困擾?(因為生活課程是導師上)
五、
新課綱老師成為一個引導者,學生自主學習,比較辛苦的是家長的配合,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如何可以增進這部份?
六、
關於習作是否一定要寫?(學校要作業抽查)既然可以不用考試,作業難道不能以老師活動後的回饋單或成果取代嗎?
七、
想要確實執行讓孩子從討論、操作中學習,需要花費的課程時間太長。生活課程共六單元,每週只有三堂課,在教學上想落實新課綱教學,感覺得吃力。
八、 如何使每個孩子都能投入學習?
九、 若選一個主題,那其他單元可以不上嗎?是否影響中高年級銜接?
十、
請釐清108課綱最大不同(學習目標不同於教學目標)
以上問題答覆如下:
一、 如何克服學年定期考試筆測驗內容的分歧?(校方與家長對成績的要求,此壓力如何克服?)
1.凝聚學年老師的共識-莫忘初衷 認清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再訂定評量試題
老師應先熟悉學年孩子的身心發展學習特徵,在國小階段則應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與理念,提供學生多元樂趣的核心素養學習課程。相對於核心素養導向的學習內涵,學習評量亦應以探索體驗並與生活結合之多元、實作、真實的評量為主,配合學生身心發展,找尋最適的學習評量方式之題型或內容,亦是落實核心素養學習評量應有的認知。
好的理念之實踐,不外乎制度與執行者的心。評量基準的制度肩負引導著老師們實踐教育理念的方向,身為現場教育執行者的老師們的心則是制度永續傳遞的關鍵因素。
學習評量是老師用來瞭解學生學習情形的必要作為,其最終目的應是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非做為對學生品頭論足、打擊學習興趣的依據。這樣的理念需要所有老師一起同心協力,善用欣賞核心素養的學習評量不僅能夠找回孩子的心,而在心與心的傳遞過程中,自然能將核心素養的終生能力永續傳承給孩子們。
從行政與現場老師的觀念開始改變,深植學習主體的學習評量概念,強化教師評量能力,重視未來的核心素養導向之學習評量測驗內容,始能輔助學生學習與成長。
2.與家長充分溝通與協調-了解評量計畫與評量的內涵
評量最重要的觀念是,應特別注意學生個別差異,其重點放在檢驗個別的學習成果或不足之處,而非在讓班級學生中分個高下,因此必須將這樣的理念與家長做充份的溝通,讓家長接受分數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雖然計畫訂的很詳細,但難免仍有家長對計畫內容不瞭解,因此不妨利用班親會、電訪、書面等方式,收集家長意見,再針對問題處理或修改計劃。
釐清評量的目的為何,重視學習歷程中發展的自我評量、自我承諾與父母的參與,如能漸進地與家長達成共識,相信親師的信任關係提高,教學效能、學生的學習成長指日可待。
二、
上課中的教具太少,出版社現在又不提供較具,上課節數不夠,趕課超累的!!
1.教具部分,可以運用隨手可得的物品或請學生帶,教具不是絕對的教學因素,重要的是如何運用資源,真實情境的體驗與學習也可成為教具的一個層面。
2.現在網路資源豐富,可以運用網路資源,同時也可請學生或家長提供上課所需的相關資源。
3.上課節數部分應視要讓學生要養成的素養內涵來進行調整上課內容,重點在於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為何,以其為重點調整上課內容。
三、
建議辦在一放暑假就開始,應分區辦(初階)
1.生活課程初階教師研習一直是分區(山海屯中四大區)輪流辦理的,以近幾年的研習為例:107學年度在中區及屯區辦理、108學年度在山區及海區辦理、109學年度在中區及屯區辦理,110學年度預計在山區及海區辦理
2.因研習中的實作課程需請老師們帶新學年度的教材,但在暑假初期教材通常仍未到各校,故才選在各校備課前一週辦理,希望老師們在研習中所學,能馬上運用在教學現場。
四、
氣候變遷、自然現象更迭、雨季不來、花沒開、昆蟲沒出現,造成教學困擾?(因為生活課程是導師上)
1. 課程順序調整:備課時可先對課程內容對照當時氣候與自然狀況做課程順序之彈性調整,盡量讓授課能符應當下自然環境,增進學生體驗學習。
2. 領域授課時間調整:因為生活課程是導師上,當遇到適合上課的時間點,導師可以適時調整領域授課,讓孩子有把握黃金學習理解期。
3. 科技輔助:即使偶爾遇到氣候變遷的干擾,我們依然可以藉由資訊科技輔助,讓孩子藉由影片或AR實境體驗等學習方式協助孩子理解生活課程的內容。
4. 導入環境教育:也可以趁此機會讓孩子理解氣候變遷下人與自然面臨的挑戰。
5. 與學校及家長溝通:因應自然環境失序而對課程做彈性調整時,也請老師不忘跟家長溝通,促成理解,營造親師協助孩子學習的最佳環境。
五、
新課綱老師成為一個引導者,學生自主學習,比較辛苦的是家長的配合,家長的支持與協助,如何可以增進這部份?
首先要讓家長了解新課綱的精神,所以可以利用各種管道進行相關說明,例如:在班親會時介紹、主動提供訊息-文章.雜誌推薦。同時也可以建議家長參加親職講座或研習、線上說明等。當家長有初步的認識後,再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教學理念、班級經營及需要家長配合的部分,使家長能成為老師的助力。
提供家長學習資源,例如:網站、APP、影片……,讓家長在家裡也能引導或陪伴孩子自主學習,但亦需提醒家長妥善規劃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如果可能的話應儘量提供孩子真實情境的體驗與學習。
可建議家長儘量陪伴孩子,帶領孩子多閱讀、多體驗新事物。
六、
關於習作是否一定要寫?(學校要作業抽查)既然可以不用考試,作業難道不能以老師活動後的回饋單或成果取代嗎?
習作的書寫是將學習歷程做紀錄與整理,若有相關的回饋單或是書面資料成果建議可黏貼於習作上。
因學校或家長對於習作未完成,可能會有相關疑義;建議教師不宜空白未寫,可將相關成果黏貼上去。亦可附上簡單說明,讓學校及家長了解您課程設計的用心!
七、
想要確實執行讓孩子從討論、操作中學習,需要花費的課程時間太長。生活課程共六單元,每週只有三堂課,在教學上想落實新課綱教學,感覺得吃力。
1.生活課程應該總共是六堂課才對,且自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實施後,即應就是主題式的跨域統整教學、而不應該是依據教師專長而分科目(美勞2節、音樂1節)來教學的;所以應讓學校、老師充分了解並加以討論、尋求共識,讓生活課程的配課能盡量符合課綱的排課原則,需以學生及課程精神考量為主體來排課。
2. 若現階段仍無法更動學校行之有年的配課,建議可以採行:配課美勞科任的老師分配兩個教學主題、配課音樂科任的科任老師則分配一個教學主題,擔任低年級生活課程的級任老師雖只有3節生活課,要落實新課綱精神-讓孩子從體驗、觀察、討論、實作…等的學習方式,完成二到三個課程教學主題,就不會覺得吃力了。
八、
如何使每個孩子都能投入學習?
1. 活化教學: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注重學習歷程中各種策略與方法的使用,例如:討論、合作、觀察與紀錄方式、思考與解決問題。
2. 自主學習:掌握學習目標與總結性的表現任務後,「以終為始」逆向回推,以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問題情境鋪陳,引發探索與探究的動機;透過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工作任務安排,讓孩子自己在探索歷程中觀察、嘗試、覺察、體認、了解、欣賞、探究與表現、發現問題,並有機會思考與運用策略方法去解決問題。
3. 善用可促進學習的形成性評量:教學與評量是一體兩面,評量不僅能觀察孩子在學習情境中的任務表現,同時亦可提升其學習動機與促進學習。形成性評量應伴隨著孩子在各學習任務上的表現,做系統性的規劃,並善用各種形成性評量工具,例如:比手勢、抽籤回答、擲骰子回答、兩兩分享、小白板練習、學習單、小組討論單、檢核表等,以促進孩子的學習。
九、
若選一個主題,那其他單元可以不上嗎?是否影響中高年級銜接?
1.課程設計有考慮學生的學習螺旋階層,教科書是依據生活課程七大主題軸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編寫,以確保學生在兩年生活課程的學習能達成基本的能力與素養。
2.設計課程教學時,可依學校特色、社區資源、教師專長、學生需求,進行教科書課程轉化,將各主題活動欲達成之學生學習表現規劃統整融入,以利未來中高年級課程銜接。
3.如果只選擇單一主題進行深化教學,需完全自編教材,但仍應掌握原教科書各主題設定之學習目標與學習表現,以確保學生在教師自編主題的學習歷程中,能累加與深化未來中高年級學習需奠基的能力與素養。
十、
請釐清108課綱最大不同(學習目標不同於教學目標)
十二年國教生活課程,無論在課程內涵與課程組織的形式上與九年一貫生活課程並沒有很大的變動,只是需要搭配總綱的精神與內涵做一些調整,並且藉此強化生活課程作為統整課程的特性。(生活課程手冊)
教學目標:焦點放在教師的教學重點,教師大多花時間思考要進行什麼活動、要使用什麼教學媒材、自己要教什麼等,較不會以學生學習表現為導向來設計課程,因此,學生各種素養發展較無法接續或累加深化。
學習目標:由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整合而來。以學生學習表現為導向來設計課程,課程的脈絡以累加學生的素養發展,看見學生的學習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