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生活課程教學和多元評量徵選-我愛我的家_優等

一、主題名稱:我愛我的家(詳案連結
二、作者:臺中市豐原區翁子國小  張意如老師、張美瑛老師、張雯如老師
三、設計理念
  
(一)依據翰林版一下第四單元「我愛我的家」教材所改編,希冀藉此能讓孩童感受家人無私的付出,體會家人工作的辛勞,進而能孝敬長輩、友愛兄弟姊妹。因此以課本所安排的活動為主,再設計較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活動為輔,讓學童從活動的進行激發內心的觸動,體恤家人無私無悔的照顧,真心感謝、感恩家人。
(二)配合學校參與佛光大學辦理之「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選拔與實施計劃,將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習慣,設計相關 的活動融入於生活課程,由課堂中的教學實踐活動,將「三好」帶入 家庭,建立人本關懷的理念-愛人、愛物、感恩、惜福。 

四、教學脈絡

伍、評量方式(舉例)-------詳案請點選網址
一、「家庭拼貼」學習單
()學生從附件二-家庭拼貼圖卡,皆能從自我生活經驗裡,從髮型、裝扮、面貌,分辨出祖父母輩與父母、兄弟姐妹圖卡的區分。
()對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關係與稱謂都能清楚的掌握。
()兄弟姐妹的黏貼,需再強調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生下的才能黏貼,少部份會將同住一宅的堂或表兄弟姐妹貼入;也有因為學習單設計上標註兄弟姐妹的稱謂,而將圖卡上的人物覺得適當就貼入,這都是須再提醒。
Æ學童對父母己出的兄弟姐妹,與堂或表兄弟姐妹的關係,會因平日的稱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而誤貼,因此需再對學生釐清兩者的關係。
二、「我們這一家」學習單
經由「家庭拼貼」學習單的習寫,學童多已對家人有輩分的觀念。
Æ此份學習單能很清楚了解學生是否能分辨親人間長幼順序及輩份關係。

三、「家庭樹」學習單
()低年級學童對家人的親疏關係的黏貼成果,是直接的將自己的想法反應於學習單上。
()多數的學習單呈現與「媽媽」、「奶奶」較親近的。從學生口頭回答發現:
1、家庭的照顧與教養多以媽媽為主,與媽媽接近、相處的時間多於爸爸。
2、若媽媽是職業婦女,午、晚餐多由奶奶照料,學童與奶奶相處的時間長,顯露了與奶奶親近的一面。
()若與叔叔、伯父、姑姑或舅舅、阿姨同住之家庭,學童在親疏的反應上發現,兒童仍是與父母親有較親近的親子關係。
()歸納:學習單習寫的結果反應出,與該學童有較多相處、互動的家人,該家人與學童會有較親密的關係。
陸、教學省思
活動一:家庭拼貼
一、學生對於老師談論家中大小事,個個是屏氣凝神,專注於老師的介紹,也會提出對老師家人的疑問。在此當下,口頭提醒學生,當介紹家中成員時,可說出其稱謂、和自己的關係、家人的工作、興趣,更進一步於黑板板書以示提醒,如此學生較能掌握對家人介紹的表達。
二、當完成家庭拼貼學習單時,繼續延伸介紹父或母的兄弟姐妹的稱謂時,學生對於父系親戚、母系親戚稱謂的判斷,會因為爸爸、媽媽是否有兄弟姊妹而有差別。因此不要求學童當機即能學會,而要著重於誰是長輩、平輩的區分。
三、家庭的成員會因為家庭中有新生兒、父母離婚、親人過世等因素而改變了家庭的組合及人數。
四、家庭的組成人員,向學生說明也會依居所的不同而有不同,
()可能因父母在外地工作,而自己與祖父母同住。
()可能受父母工作地的影響,家人與外祖父母同住。
()可能是小家庭,父母和子女。
()可能自己與親戚住。
()單親家庭,僅與父或母一方同住。
當家人組成成員與多數同學不相同時,鼓勵學童樂於分享家人生活。同時叮嚀學童,勿對同學的分享做評論。

活動二: 家庭樹
一、學生黏貼「家庭樹」學習單是讓學童從中表達其與家人親疏的關係,及對此家人的感覺。是否能真實反映此親疏程度,並不須特別強調。而要讓學生明白家人對他的重要性,並從中體會與該家人的相處、互動的狀況。

二、台灣家庭結構也因婚配的關係產生了新住民家庭。歸納總結時,告知學生此類家庭和一般家庭是相同的。若媽媽或爸爸一方是他國人民,離開原屬國度,離鄉背井到異地生活。此家人因生活環境改變,飲食起居樣樣皆起變化,此時心境的調適更是不容易,因此要更懂得體諒家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